长沙扬帆夜市主动歇业三天为高考让路,这事儿看着暖心,可细想又让人心里不是滋味。当"让他们先考"成为商贩们脱口而出的共识时,我们是不是该问问:为什么本该天经地义的事情,现在反倒成了值得歌颂的美德?
35℃高温下,夜市摊主何女士那句"歇业三天能损失多少钱啰"说得轻描淡写,可谁不知道夜市摊贩挣的都是血汗钱?她家女儿去年就在这条街附近考试,这话里分明藏着为人父母才懂的将心比心。长郡中学奶茶店小飞说得更直白:"能为高考作点贡献,也很有意义。"这些市井小人物的话糙理不糙,比那些挂在政府大楼里的标语实在多了。
可问题是,什么时候开始,给考生创造安静的考试环境成了需要商户"自愿牺牲"才能实现的事情?看看那些年年上演的"静音行动",总让人觉得讽刺——建筑工地深夜施工没人管,广场舞大妈照常开音响,反倒是这些最守规矩的小商贩最先站出来买单。更荒唐的是,某些地方一边要求商户歇业,一边又纵容着豪车接送考生的家长把考场周边堵得水泄不通。
我见过太多魔幻现实:五星级酒店推出"高考房"一晚上千元,补习班打着"押题班"的旗号收割焦虑家长,就连文具店都能把2B铅笔卖出黄金价。当整个社会把高考异化成一场军备竞赛,这些夜市摊贩的善意反倒成了最珍贵的清流。他们不懂什么教育产业化的大道理,只知道孩子们读书不容易,能帮一把是一把。
其实商户们要的真不多。那位卖卤虾的何女士说"已经形成惯例了",这话听着让人心疼——他们早就在用最朴素的方式守护着这个社会的底线。可我们是不是也该想想,除了每年高考这三天的感动,能不能给这些摊贩们多些实实在在的保障?减免歇业期间的摊位费、提供临时就业岗位,这些具体而微的关怀,比空喊"文明城市"的口号强一万倍。
在这个人人都在计算投入产出的时代,总有些人固执地相信"有些事不能算得太清楚"。扬帆夜市的灯光暗下去三天,照亮的恰恰是我们这个社会最缺失的东西:不是精明的利己主义,而是那种"别人家孩子也是孩子"的将心比心。当奶茶店小妹和卤虾摊主都在用行动诠释"善良是强者的责任",那些天天把社会责任挂在嘴边的企业大佬们,难道不该脸红吗?